-
《我这样的机器》新书分享会在京举行
《我这样的机器》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2019年再度突破个人写作的舒适领域、涉足人工智能前沿科技,创作的一部具有浓厚科幻色彩的小说,也回答了他本人对未来人工智能的看法和期待。
-
位梦华科普文学工作室在清华社揭牌
地质科学家位梦华在分享了自己与南极北极几十年亲密关系的缘起后表示,科学文学的理念,就是将科学的精髓融于文学,用文学的手法阐释科学,使读者既能学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理念,又能得到艺术的享受,受到文学的熏陶。
ZUO JIA YIN XIANG
01吴岩:科幻理论的中国时间
托马斯·D·克拉里森奖(Thomas D. Clareson Award),主要嘉奖每一年度在科幻教学、编辑、出版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2020年获得该奖项的是中国科幻研究学者吴岩。
02项阳:科幻是一条通往未知世界的通道
作者和读者对同一个作品有不同理解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对一个作品的理解,最终都要落回个人真实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上。作者没必要公开对作品进行解读,作品一旦完成面世,她就已经切断了和作者之间的脐带独立了,解读的权力,应该交予读者。
03阿西莫夫:把科普写成艺术
今年是阿西莫夫诞辰100周年。这位传奇式人物对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他值得我们缅怀和纪念,在科普创作上更是树立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了不起的标杆。
《阿基拉》:救赎与毁灭的双重主题变奏
在文明进程中,大友克洋幻化出难以捉摸且极具破坏性的神秘力量“阿基拉”来发出警醒——人类通过科技等种种手段获得的力量,不仅可以毁灭彼此,也有可能孕育着重生的希望。
来源:光明网 | 王蜀玉2020/10/22
《信条》:时间的玩味,依然是诺兰不变的执着
且放下“看懂”和“没看懂”的纠结,回溯诺兰的创作轨迹不难发现,时间的玩味一直是诺兰嗜血如命的执迷。
来源:贵阳日报 | 曾念群2020/10/09
观众有了,作品在哪?
科幻片的制作者们,观众已经准备好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来源:新民晚报 | 任湘怡2020/09/07
今年科幻读者票选的获奖小说,都在关注现实问题
与去年的引力奖作品相比,今年的作品,明显从“重视奇观和设定”,向着“重视社会现实问题和关怀”的方向发展。
来源:“不存在科幻”微信公众号 | 宇镭2020/08/06
《地球纪元》:用科幻构建诗意时空
读《地球纪元》就像是提前翻阅了一部人类未来可能会谱写的历史。它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美的时空,在这个时空里,我们这一代早已不复存在,但人类依旧向前迈进着。
来源:文艺报 | 胡维佳2020/07/22
当“机器人三定律”迫近现实
上世纪40年代开启的人机关系之思,在翌平的作品中以新颖的机器人角色设定与更加趋近可能的科幻假想再度展开。
来源:文艺报 | 崔昕平2020/07/10
顾适《赌脑》:从规则中突围的小说
而当今日的类型小说不断被电视、电影和游戏的创作方式冲击,可以不再局限于“小说”的体裁之后,踏出“城门”的小说又会向何处去?——那就是明天的故事了。
来源:“中华文学选刊”微信公众号 | 李广益等2020/07/02
文科生如何从事科幻研究
对于科幻这样一个新兴研究领域来说,除了一般研究者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有野心、有饥饿感,否则便会沦为平庸。
来源:“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微信公众号 | 刘健2020/06/23
“科幻中国”:一场异彩纷呈的科幻盛宴
无论孩子们喜欢轻松幽默的文风,还是钟情于逻辑推理的玄妙,抑或是偏爱古典文学的雅致,都可以在这套丛书里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
来源:文艺报 | 李英2020/05/13
《头号玩家》的叙事策略与启发意义
2018年上映的电影《头号玩家》预言式地描绘了一个未来游戏世界,并对虚拟娱乐和社交进行了反思,以强调现实社会的本位,颇具启发意义。
来源:光明网 | 何源堃2020/05/08
《隐形人》的三重批判:科技?媒介?人性
从叙事模式看,影片与其他以复仇为主题的作品并无太大区别,甚至显得俗套,但通过对该片的分析解读,会发现其中隐含了多向度的文化批判,至少包含了科技、媒介、人性三个方面。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张义文2020/04/28
汪国真和他的跨界思维
5年前的4月26日,集诗、书、画、音乐家于一身的艺坛巨子汪国真骤然离世,从诗坛飞向了天国。他一生的传奇经历,以及他的勤奋、执着和独具一格的跨界思维,无不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来源:“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微信公众号 | 陈芳烈2020/04/27
科普创作经验谈:技巧、原则与怀疑精神
越是通俗流畅,公海赌船网站怎么样:越是轻松活泼,正确性就可能丧失得越多,所以下笔时必须拿捏一个分寸,不能通俗过了头。至于分寸到底在哪里,则是我自己仍在探究的一个问题。
来源:“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微信公众号 | 叶李华2020/04/03
2019年中国科幻图书盘点:全面勃发,多元绽放
2019年的中国科幻图书市场在作品数量与总体产值上依然保持了勃发的状态,并且在图书类型上保持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在市场导向与作者的不断探索下,每种类型内部逐渐显现一定的规律性特征。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微信公众号 | 肖汉2020/03/30
三维动画:“再造”一个新世界
在信息时代,人类面临着一次信息获取方式的“进化”,以匹配光速传播的互联网信息,虚拟现实将与神经网络、人工智能、图像可视化等技术一起,促进人类沟通方式的改进。
来源:文汇报 | 沈湫莎2020/03/27
《记忆偏离》:现实的偏移即是幻想的起点
小说中处处密集体现出的社会活动细节,尤其可令读者感到满足……有些细节方面甚至可说是一种变相的“预言”……
来源:“星云科幻评论”微信公众号 | 麻辣豆腐w20052020/03/25
吴岩:科幻小说中的流行疾病
科幻中的传染病是一条长长影子,但却不是主流题材。这种题材更多给人的不是恐怖,而是提出问题,是反思自然、科学、社会与自我,是质疑价值观中不合理的部分,并通过讨论去创新我们的观念。
来源:文艺报 | 吴岩2020/03/18
《人行世界:异人行》:荒诞未来主义的叙事历险
《异人行》透过20余万字的篇幅、带着极大的诚意为我们展示了“蒙眼天使”所看不见的各种人间悲剧与苦难,重新唤起了我们对于“人是什么”的思考。
来源:“星云科幻评论”微信公众号 | 鲍远福2020/03/17
心智游戏电影:电影工业新配方?
诺兰的探索也说明,一些有探索精神的独立电影的存在完全可以作为商业电影的助推器,是应该受到电影工业重视的内容。
来源:文汇报 | 桂琳2020/09/16科幻小说叙事关键词
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科幻小说叙事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其“思想实验”特性,即通过前文中所提到的一个SF缩写中的一个词语“Speculative”(推测性)来体现。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 郭琦2020/08/25《长生塔》:现实主义的多样形态
但抛开文学类型的桎梏,从书写本身而言,认真热忱地观察这个时代不同阶层人的生活和主体状态,书写他们平凡琐细但真实的情感和生活,对时代而言同样也是重要的。
来源:“星云科幻评论”微信公众号 | 不危2020/07/17《独角兽》:可计算与不可计算的
科幻小说虽然在现实和未来、此在和彼岸的双重维度上构建某种“疏离认知”,但是其艺术内核却始终是指向于现实生活的。
来源:“星云科幻评论”微信公众号 | 鲍远福20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