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拉文学平静“共时”对话
1950年1月,智利诗人聂鲁达的诗集《让那伐木者醒来》中译本面世,这是中国出版的首部单行本拉美文学书籍。
-
法国文学沙龙:文艺男性的天堂
一位评论者甚至这样宣称:“如果不是法国的沙龙,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可能就会推迟。” 话虽有些夸张,却也揭示了贵族沙龙以及贵族女性,在法国历史演进中的作用。
ZUO JIA YIN XIANG
01菲利普·罗斯:“伟大的美国小说”创造者
2018年5月22日,美国著名作家菲利普·罗斯去世,享年85岁。罗斯的溘然长逝,使世人的目光再次投注到这位独具风格的美国小说家身上。在长达5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罗斯创作了大量揭露美国社会状况的作品,其中尤以展现美国宗教、文化和种族等尖锐冲突的“美国三部曲”最具代表性。
02蒙田的遗产:现代随笔四百年
只有它才能将短暂人生的声音透过个人语言所构成的烟雾迷蒙的领域,提升到永恒联合、永恒融合的国度。一切定义都是含混不清的,但是,一篇好的随笔必须在我们身边拉下一道帷幕,不过这帷幕一定得把我们围在当中,而不要将我们挡在外面。
03 里尔克:为孤独正名
如诗人臧棣所言,现代诗的兴起基于对世界的新的认知探险,是向外不断拓展的;而语言的“花园”给人们的感觉是静态的,向微观之美迂回收缩。面对这样一座花园,怎样才能真正踏足其中,循着不那么清晰的小路发现美与静谧的所在?诗人雷格尝试提供一把钥匙。
04 狄更斯:醒世小说家与“理想现实主义”
狄更斯和他的小说世界让人重思传统现实主义与各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它们并不能用表面与深刻、老旧与先进来界定区分,它们只是不同创作心理和志趣的分别。我们不应忽视,时代特征对作家心理类型的潜在塑形。
她用“碎片”为女性的深层体验找到一种表达
费兰特对于小说创作也有明确的态度,小说最主要的任务还是“讲故事”,语言的各种尝试也不能让小说偏离本意。意大利小说“讲故事”的传统比较微弱,小说家不得不通过一种卓绝的努力,达到一种写作的“真实性”。
来源:北京青年报|陈英2020/10/23
瓦尔登湖畔这位伟大作家不再被误读
梭罗是“大地上的诗人”,是极简主义生活的原始践行者。梭罗宣称,他走向森林,“主要是为了从容地生活,去面对生活中最基本的事实”。他并不是为了征服自然,而是在“进行一场象征性的实验”。
来源:广州日报|吴波 2020/10/20
沉默的交响:生命的悲感与悖论
格丽克的诗具有一种积极的“力”,张扬人的自然本性的力,放飞思维的大胆的力。张扬的是被抑制的,思维的导向是深刻的。所以,在自然的张扬与思绪的放飞中随时可触到一种悲伤的调子。这种“力”与“悲”的碰撞,导致她的“悲伤”不是绝对的;她的“光明”不容易被发现。她的诗充满悖论,为读者开垦了一片思想的旷野。
来源:文艺报|杨惠芬 2020/10/16
米兰迪·里沃《石天金山》:是历史画卷,又是抒情诗
《石天金山》以1877年昆士兰北部的“淘金热”为背景,赛马会彩票平台:揭开渐渐被人们遗忘的澳大利亚黑暗历史的一页。正如澳大利亚评论家所言:这本书“鲜活、生动、引人入胜、充满悲剧色彩,是对鲜为人知的澳大利亚历史的惊人再现,是坚韧和爱令人心碎的证明”。
来源:文艺报|李尧 2020/10/12
他在半个多世纪后 为自己最负盛名的小说划上句号
勒卡雷间谍小说的悬疑背后实则都隐藏着一个母题:极端环境下,每个人的道德选择及其代价。哪怕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哪怕档案都已残缺不全,哪怕当代人早已淡忘,但他笔下的人物依旧要为当年的选择承担后果,或早或晚付出各自的代价。
来源:文汇报|沙青青 2020/9/30
安图内斯《审查官手记》:以患病形式“沾染”小说
《审查官手记》是一部奇异晦涩,“挑衅”读者的“怪杰之作”。作者安图内斯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拉马戈一样,堪称当代葡萄牙语文学的“双子星”。从某种角度看,安图内斯属于跨界写作,作为长期研究心理学的医师,他对人性异化与社会病态抱有抑制不住的诊断激情。可以说,他让小说变得更像“病例报告”。
来源:文艺报|俞耕耘 2020/9/28
《光明共和国》:在观看中遗忘,在遗忘中老去
即便是在恐惧的驱使下,我们的童年或许唱出过自由的音符。只是从孩童变为成人后我们遗忘了它,也选择用遗忘去面对孩童,甚至这个反复死去又苏醒的世界:“死者以弃世的方式背叛了我们,而我们为了活下去也背叛了他们。”
来源:澎湃新闻|Dzolan 2020/9/25
《远航》:父权社会与女性意识的觉醒
从文类的角度来看,《远航》有些类似于一部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因为表面上情节的重心是瑞秋遇到的各种人给她带来的精神成长。叙述一个年轻女孩如何步入社会的小说十分常见,但通常情况下,成长小说不会以主人公的死亡作为结尾。
来源:澎湃新闻|德汀轩 2020/9/21
这就是树木希林“一切随缘”的哲学
她的表演仿佛夏日午后的暖阳,亲切自然质朴生动,就像是每个人身边都真实存在过的隔壁邻居家阿婆。只要她轻轻挥一挥手,关于夏天的一切都会在记忆中苏醒。银幕外,她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和摇滚歌手内田裕也的婚姻。这段令人难以理解的关系,一直持续到她生命的尽头。
来源:文汇报|陈熙涵 2020/9/17
《潘多拉文件》:女权主义的背叛者?
或许,在面对费雷的文字时,我们也能通过她丰饶的感情与想象,无限接近波多黎各岛上的人和他们的现实与情感,并在那面隐藏在字间的镜子中,照见自己心中与之相通的痛苦与狂喜。
来源:澎湃新闻|轩乐 2020/9/15
《永恒之间》:他笔下的艺术史是修罗场
诗歌远比小说古老,至今仍被西方文坛视为最高雅的文学形式。要写一部诗歌史,不仅意味着在时间轴上择选重要时刻、在名诗人堂里择选有趣的人物,更需要书写者本人对诗歌有成熟的态度。李炜选择了四两拨千斤的妙方:从诗人出发,散点透视,带出时代图景。
来源:北京青年报|于是 2020/9/11
《女性的时刻》:不去拖累女性,就是给她们翅膀
这本书的作者是梅琳达·盖茨,她曾是微软的前高管,在与比尔·盖茨结婚生子之后逐渐将事业重心转向公益与慈善。《女性的时刻》是她的第一本书,也是一本半自传体,书中不仅记录了梅琳达在基金会的20年中走访世界各地亲眼所见的女性困境,也分享了她与比尔·盖茨之间婚姻平等的秘诀。
来源:澎湃新闻|诗凡 2020/9/8
阿加莎作品的影视改编之路
一位作家的伟大表现在哪些方面?她的书成为全球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作品的畅销书;开创了本类型创作的某些流派;拥有后人无数致敬作品,一个个创举性的诡计不断被重新上演……
《小妇人》:女性的天路历程
《小妇人》也永远是美国的道德预言。奥尔柯特的父母都是废奴主义者丶女权主义者和超验主义者,母亲更是美国第一批专业社工。这也是为何在强烈的宗教色彩之外,《小妇人》花了很长的篇幅描绘访问、资助和服务穷苦邻里和同胞的细节。
电影改编如何让文学原著宛如新生
文学和电影的关系,向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一方面,文学为电影输送源源不断的叙事母本,另一方面,则是电影驮着原著小说一路走红。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我们仍然能看到不少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电影。
哈利·波特系列相关作品今年将出版
最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学院纪念版”的哈利·波特,分别为格兰芬多、斯莱特林、赫奇帕奇和拉文克劳四个学院版本。四个版本共同拥有最新修订的译文,完整收录了小说内容。
《被涂污的鸟》:我们都是野蛮人
耶日·科辛斯基说:“小说会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表现人生百态。”。